陪伴的散文(精选一六篇)
书香陪伴不孤寂
文/路惠民
在我孤寂的时候,不由得不停的思考,捋顺那曾经看过的书籍和学到体会到知识,进而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衍生出自己独有的思想,支撑着自己一路向前,开创出自己独有的地。
在静下来的时分,我打开一本又一本书,静心地读,一句话或一段文字,总能激发出自己思想的火花,时不时地陷入那个斑斓多姿的广阔的世界,为那些曲折的故事,富有深奥哲理的语言,而经常牵肠挂肚;那经久传世的国学典籍里的语言让人感觉是那样的清纯,填补了思想中曾经的缺位,让心灵有了明显的归属,不再觉得头重脚轻,不再觉得自己如同一片无根的云,飘浮不定,无所归属。
打开曾经的读书笔记,自己的心得与写作本子,让自己重新走回温暖充实的记忆之中,那本子里的字里行间,总能把自己带回曾经的"灵感"爆发之时;曾经的一泻而下的情感思想里;曾经对周围事物的感悟,催促自省的过程中;催促自己不断积淀成长的历程中;让自己越发自信,越发崇尚一句话:"人的生命长度也许无法改变,但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却能通过不断地努力得到改变。"那一行行看似不动声色的文字,总能召唤着我走上越来越厚、越来越宽的人生之路,不时地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塑造出自以为更加完美的人生旅程,让自己常常以一颗单纯充实的心,能无数次拥抱生活。
不断地读书,不停地笔耕,与缓慢之中不断地积淀,让生命变得厚重;让自己的德行水平得以提高,认真努力地诠释"厚德载物";让自己的生活时时处处彰显出风雅之味;是自己的心灵得以纯净,境界显得更为脱俗,在拥有风雅润泽的生活中陶然,让生活多一份情致,多一份令人舒心的美好,让生命的躯体周围折射出一种自己独有的文化风貌和情趣。
在不断增加的生命年轮过程中,不断地感悟到:在一个崇尚文化的社会"圈子"里,人的尊卑不完全是以物质为基础,文化素养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具有相当高文化素养的人,即使他的经济很是落魄,生活几近穷酸,但是他仍然会受到他人的倍加尊重,他的光芒绝不会因为落魄而褪色,甚至有时还会被推举为"一方圣人".因而可以说,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是做人的根本和源泉,文化知识的内涵和豁达、渊博,完全可以超越经济对人的影响和约束,我们必须正视文化的巨大力量,认可深深烙在国人身上数千年的文化烙印和文化积淀,我们的骨子里崇尚的是文化科学与高标准的做人规范准则。
闲暇之时,读几篇文章,写一点文字,做一定的积淀,沉思默想和灵魂进行对话,使生命中的一段时光中出现的浮躁之情远离自己,且渐行渐远,将那些虚浮的欲望从心底剔除。在读书过程中,融入其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彰显自己的风格;或穿越时空隧道,去和古人对话,与后人交流;不断地感悟出文字的魅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回眸历史的曾经,快速地穿越历史的天空,畅想、憧憬出美好的未来;……或者赶个早起,去眺望旭日东升;夜幕降临,透过窗口观看升起的月亮,……欣赏上苍赐予的大自然美景,畅享生活的快乐与美好,探求得到幸福快乐的生命之旅。
榜样的陪伴
文/李淑菊
有一个人和一首歌一直陪伴着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这个人不仅影响我们的言行,更给那时的我们以无尽的热情和力量,让我们认识并理解了什么是榜样,这个人就是雷锋,这首歌叫做《学习雷锋好榜样》。我记得中学整整三年时间,每到周六的最后一节课,我们班的两个学雷锋小组都会分别去学校附近的副食店和粮店帮助打扫卫生,以雷锋叔叔为榜样助人为乐做好事,直到初中毕业。现在想想能坚持这么久,真是因为榜样的力量,而且那种乐于奉献的价值观一直在影响并引导着我们日常的生活,直到今天,在潜移默化中依然是我们的行为准则。
时光如梭,我女儿这代人,他们用“偶像”替代“榜样”一说,在年轻的心里各有属于自己的偶像。记得有个唱歌的组合“飞轮海”曾是她心心念念的超级神话,尤其是对其中之一的汪大东同学更是崇拜有加,汪同学一切被媒体曝光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了如指掌。作为家长,我虽有担心,但因未影响她的学习成绩,而且她还效仿人家成立了自己的校园社团,校园生活很是积极向上,我也就不再过多干涉。甚至有一回女儿因拇指关节脓肿到医院开刀,在手术室内,心中默念的汪同学竟给了她神奇的镇定力量,才得以顺利完成手术,从此我再也不在女儿面前 质疑汪先生了。如今,女儿已是大学生了,春树君又变成了她心中的男神,这世界真是变化快啊!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