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生活久了,我对日出日落已经变得几乎不熟悉了。在城市里,不仅是日月星辰,连风雨树木鸟语都和农村不一样。有什么不同?存在的方式不同于活动的方式。
城市是人类逃避自然的一种设定。这里没有早晨和黄昏的印象,只有小时,朝九晚五,上班下班;这里的月亮没有乡下亮。她脸色苍白,比不过霓虹灯。可以说根本没人关注天上的月亮。嫦娥奔月只出现在舞台上或画页里,供人娱乐;城里的鸟胆小,东张西望;城里的风不分东南西北,只有直街和十字巷。城里人会跑到山上看日出,到海边看日落。我也在其他地方或者飞机上看过日出日落。美是美,但缺少置身其中的味道。我依然怀念童年故乡那些普通的日出日落。
我们习惯了公鸡报晓。事实上,鸟儿是最先知道天亮了的。他们晚上呆在村里的树上,因为在户外,当天空微微变白,星星隐退时,鸟儿就会醒来,在窝里唧唧喳喳。只是声音没有公鸡那么大,被人忽略了。
天上的星光被晨光融化了,东方地平线上的天空白得像鱼腹,很快就变成了橘黄色。然后,云朵镶嵌着淡淡的红色,霞光从表面透出来,半边天换成了金色,大太阳半露,冉冉升起,熠熠生辉。鸟儿已经振翅飞出,有人在村前的河边牵着牛amp; 叫尿amp; (主人拉牛下水,发出声音amp; 尿尿amp; 催牛把尿拉出来放在木桶里做肥料)村子里的厨房里炊烟滚滚,女人们在做饭,大地苏醒了,村里的树木在晨光中看起来是那么的明亮和有活力,就像睡足了觉的人一样。
从东方吹来一阵微风。很奇怪,太阳没升起的时候你没有感觉到风!这个晨风特别凉爽,带着杂草、幼苗、露水的湿气,让人感觉很舒服。
太阳已经升到了村顶,农民们拿着锄头和矮牵牛走向田野,新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读那些半个世纪前出版的文学作品,写手们写日出和晨曦,从不吝惜笔墨,把对清晨的迷恋娓娓道来。他们把春夏秋冬各种不同风味的日出景象都写了出来,把山村清晨的雪中日出和杨柳岸的日落都描写了出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享受。但现在,这种自然美被作家忽略了,他们的笔触都在大酒店的宴会厅、豪车、医院病房里。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可爱在他们的作品中消失了,生活也少了些温暖。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代又一代农民的生活节奏。相对于突如其来的日出,动作略显仓促,温柔的夕阳让一切看起来风平浪静。其实一天的涨跌速度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可以预测,所以比较平静。太阳正在接近西山,在田里工作的农民可以从远处看到amp; 温暖而遥远的村庄,伊一市场的烟雾。amp; 村里聚餐的炊烟升起,在屋顶上摇曳,像主妇们迎接亲人归来的手。金色的太阳开始变红,慢慢落下。我们见过很多画家在乡下画晚归的画。农民们带着牛和锄头回来了,背景是一轮巨大的红日,光芒四射,烧得满天的夜云。这时,夕阳和齐飞,夜鸦,组成了一个绚丽的世界。这确实是我小时候在家乡生活的一个普遍画面。或许,有画家画不出的歌,《王金龙不吉利》的潮歌,在已经开始沉寂的田野里悠然飘荡。
文学作品既描写日出也描写日落,那些描写日落的章节总是比描写日出的章节更吸引人。我不止一次和文艺朋友讨论过这种感觉。大家都认为夕阳在一阵辉煌后可能会很快消失,让人感到失落和忧郁,从而引起怀旧情绪。我想可能有夕阳带来的家的温暖吧。当太阳从地平线上消失的时候,暮色一起降临,回到了农夫的家,像是被母亲巨大的臂膀拥抱着。乡村的黄昏很迷人,是夕阳的续篇。家家户户围在一起聚餐,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着一天工作后的悠闲。
鸡鸭入辽猪归柱,夜渐深,村渐静。孩子可能不安静,去星光下的外岭追逐玩耍;大人去闲房,抽熟烟,喝淡茶,聊人间;女人们会互相拜访聊天,三个女人会聚在一起赶集。他们有说不完的话。直到有人提醒孩子在外面还疯着,才会去洗澡,逼孩子睡觉。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落下,日子再普通不过了。但为什么总比在外国看到的日出日落好吃?我觉得是因为你在异国只是一个看客,而在家乡,你就是那个环境中的一个角色,有一种触肤之感。
我怀念家乡的日出日落,那是我的乡愁。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