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短文(必读七篇)
春节的豆腐
文/赵晓君
进了腊月,年味渐浓,古城处处洋溢着年的味道。早上去菜市场,热闹非凡,人流攒动,一眼望去,摊位上摆满了各类青菜,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但此时我会专门去寻找豆腐,无论水豆腐、干豆腐、五香豆腐我都会顺手来一大包。这是我家每年春节团圆饭桌上少不了的一道佳肴,我对豆腐的眷恋情结来自于我的母亲。
母亲在的时候,每到春节总是要有豆腐的,特别是红烧肉和豆腐皮卷煮萝卜、豆腐泡炖红烧肉,绝对是我们家庭年夜饭的主打。即便平常,那豆制品做得也是五花八门,什么白菜炖冻豆腐、海带炖豆腐、豆腐皮炒土豆丝、炸豆腐、煮豆腐、红烧豆腐、小葱凉拌豆腐……总之母亲做豆腐花样翻新,让我们百吃不厌。
我特别喜欢吃母亲制作的豆腐泡炖红烧肉和红烧肉加豆腐皮卷煮萝卜。豆腐泡都是母亲自己炸的,本来方方正正的白色小豆腐块,一经油炸后,变为圆圆的金黄色,再回锅与红烧肉一起配上酱油、盐等作料,真是令人垂涎。而母亲制作的红烧肉加豆腐卷煮萝卜更绝,经过文火慢炖,那萝卜通体油亮,都分辨不出哪是萝卜哪是肉了,萝卜吃起来已经没有涩味,而是有一种肉香。
春节的年夜饭我宁愿无鱼无肉,也不能无豆腐。又一个春节来临,此时感念我的母亲,回味母亲做的豆腐味道,感到无比温暖。
年味儿渐淡的春节
文/冯大力
春节年年过,年味儿却是越来越淡了。
从前,最能体现年味儿的,在家是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出门是赶年集、走亲戚、发压岁钱。而今,这些虽然还有,但都变味儿了。
从前,写春联、贴门神是特别喜庆而庄重的事情。买了红纸,请了先生(村里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报了家门,按照先生的要求折叠好,就恭恭敬敬地等着先生给写对子。那时,先生给每家写的对子的内容都不一样,否则,先生就没有资格叫"先生"了。门神也各有样子,否则,门神也不神了。而今,银行、饭店、商场、单位等等都给客户或职工送对联,什么请先生写对联,就连买对联都没必要了。门神也随对联一起奉上(往往是"福"字)。于是,家家都省事,家家都没有了个性化的对联与门神。年,也千篇一律了。
从前,年关时,赶年集、买年货是热闹而喜庆的事。而今,家家物品丰裕,平时吃喝与过年无别。于是,为过年而去赶集、购物就成了另类,仿佛是不知魏晋的桃花源人。
从前,食品短缺,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包饺子,热气腾腾地煮饺子,边吃边聊地品饺子,是过年的经典内容,浓缩了亲情、和美与欢喜,所以,连俗语都说"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而今,美食天天处处有,饺子实在算不上美味了,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包饺子的情形很是稀罕了,买了饺子吃不过是不得不沿袭的传统,实在不再是一件期盼中的快乐。甚至大鱼大肉、生猛海鲜也不吸引人了。品美食,似乎已经淡出了年的内容。
从前,"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放鞭炮",是我们儿时最熟悉的儿歌。如今,孩子们不再穿打补丁的衣服了,"新衣服"的概念也随着"旧衣服"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了。淮河以北的中国一年内有大半年时间被雾霾笼罩,连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海口在世界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也仅列二七三位。于是,我们不敢沿袭传统放鞭炮了。随心所欲地放鞭炮,似乎成了极不道德的行为。
从前过春节,小孩子最快乐的事当然包括得到压岁钱。除夕,家中长辈会给孩子发压岁钱,叫做"压压岁儿,富一辈儿".初二之后走亲戚,长辈也会给来访的晚辈发压岁钱,五毛、一元不等,两元就是大数目了。这样的年俗,既让小孩子高兴,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那时的压岁钱都明着发,并顺口说出"富贵、平安"等吉祥祝福语。而今,不管是父母还是亲朋,给孩子的压岁钱都装进红包里。心意不再是通过祝福语表达,而是以金钱数目的多少来表达。压岁钱变成了"宣誓钱".对孩子们来说,网上抢红包比实际上得到红包更快乐。
从前,除夕是家人团圆的时间,大年初一是拜访亲族长辈的时间,初二之后是走亲访友的时间。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互走动,叙叙旧,吃吃饭,喝喝酒,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而今,亲朋好友的走动稀少了,微信、短信、电话拜年盛行起来了。拜年的时间,也提前到了除夕夜前,有的甚至提前到了除夕的前一天。即使有的带着礼品走动,也是礼品奉上,短聊即退,绝没有叙亲情聊见闻的想法。礼品,似乎就代表了亲情。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