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小故事(必读八篇)
温暖的元宵节记忆
文/刘小兵
元宵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在我的记忆中,刚吃了年三十的饺子,辛劳的父母还没休息几天,便又会张罗起过元宵节的事来。
小时候,家里条件还不是很富裕,过年的灯笼都是由父亲一手扎成。选个吉日,父亲会从供销社买来白纸、彩条,然后去自家屋后山上砍来毛竹,削成细条状,之后用铁丝扎牢,糊上白纸飘带过后,一个造型别致的花灯便在父亲的巧手下诞生了!
看着父亲做好了花灯,对元宵节的渴望不由得变得越来越迫切。满心期待中,正月十五这天终于到了!一大早,母亲便忙碌起来,只见她将前一晚泡好的糯米放入磨盘,一边推着磨,一边细心地往磨眼里添加糯米,待磨好后再用白布过一次滤,包上芝麻、花生等馅料后,搓成圆圆的球状,一个个玲珑可爱的汤圆便呈现在眼前。早年间,限于家境,母亲做的汤圆馅料简单,口味也比较单一,后来,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中的收入开始增多起来,过年的物质也越来越丰富。彼时,母亲做汤圆,可供选择的馅料也日益多元,除了芝麻、花生,还增加了核桃、桂元干、枣泥,口味自然也是鲜、香、甜、酥,爽口极了。
华灯初上,母亲一声"吃汤圆喽!"的轻唤,唤醒了一家人沉睡的味蕾,也唤醒了我们心间浓郁的乡情。灯火通明里,只见厅堂里两盏父亲亲手做的红灯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屋里屋外都披上了一层喜色。喜笑颜开中,一家人团聚在光彩照人的花灯之下,吃着酥香甜润的汤圆,畅谈着一年来的成长和变化,欢笑始终萦满了整个厅房。一家人正说笑着,门外突然传来了乡邻的一声轻唤。原来,是村里龙狮队的成员邀父亲一起去村公坪上表演龙狮舞。当然,一同前来的,还有我的玩伴小兔、小胖,他们每人提着一盏红扑扑、亮闪闪的灯笼,说一起去看龙狮表演。为了争足颜面,每每我都会偷偷央求父亲把家中的一盏红灯笼取下来,里面点上蜡烛,一路屁巅屁巅地跟着小伙伴,随着大人的脚步,一路往村公坪上赶。
来到村公坪,不大的坪地里,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乡人。大家纷纷伸长了脖颈,眼盯着坪地中央,只等着龙狮舞开场。"嗵呛,嗵嗵呛"的锣鼓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过一阵之后,在一阵山呼海啸似的喝彩声中,青春阳光的龙狮队便依次出场。父亲参加的是舞龙队,只见他双手举着长长的竹竿,随着龙头的舞动,上下左右划动着优美的弧线,整条龙便在这种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运动中,变幻着身姿,只看得我们目不暇接。龙队舞罢,狮队也不甘寂寞,他们两人一组,擎着色彩绚丽的狮袍,一前一后地跳跃着、腾挪着、奔跑着,让节日的夜晚充满了生命的律动,也把龙狮表演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高潮。
人声鼎沸里,我们一家在母亲的带领下,都会倾力为父亲不遗余力的表演热情鼓掌叫好,听到这种击节之声,父亲和大伙都会舞得格外卖力。这种发自内心的鼓励,如铿锵的鼓点,敲击着龙狮队员们火热的心房,让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舞得虎虎生威,每每到了此时,乡人们过元宵节的兴致也会倍而高涨。
吃着汤圆,举着灯笼去看乡人们的龙狮表演,元宵节就在这样热闹而喜乐的气氛中结束了,新年也意味着过完了,可我们这帮孩子依然怀念着年的甜蜜和幸福。
岁月悠悠,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可儿时过元宵节的情景依旧常常辉映在心间,想念着母亲糯甜的汤圆,父亲耀眼的灯笼,以及生龙活虎的龙狮表演,那份快乐和温暖,萦绕在心田,便汇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年事!
有关腊八粥的 温暖片断
文/蔡源霞
说起腊八粥,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那些长长短短的画面,像旧电影般,满是阳光,有着古铜色的质感,纵然过了多少年再翻腾起,仍然是那样的清晰,从心底里透着温暖。
片断一:那天我刚学了冰心先生写的《腊八粥》,于是一下课就赶紧往家跑。到了家,径直钻进厨房。果然,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碌着煮中午饭,我兴冲冲问:"妈,咱们啥时候煮腊八粥啊?"母亲一愣,问:"啥叫腊八粥?"我顿时觉得很委屈,仿佛母亲是天下最不合格的母亲,居然不知道腊八粥。
我是个内向的人,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从不撒娇任性,但心里总觉得遗憾。可没想到,那年腊八,母亲却给我端出了一碗腊八粥,绿豆、红豆和大米煮的。母亲问:"是这样的吗?"我哪里知道,却猛点头,虽然味道普通,但那碗粥是我吃得最暖心的一碗腊八粥,虽然它简单得甚至称不上是腊八粥。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