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以礼者,但无非礼之进,而非必进;得以义者,但无非义之得,而非必得。则抑但有所必不为,而无必为者矣。
二、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三、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四、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
五、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
六、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七、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
八、人不可以废言,而顾可以废功乎?论者不平其情,于其人之不正也,凡言皆谓之非,凡功皆谓之罪。
九、存者,存其理也,存学、问、思、志所得之理也。
一零、仁天下者,莫大乎别人于禽兽,而使贵其生。
一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一二、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一三、自致与尽己不同。尽己者,尽己之所当尽也。自致者,尽乎用情之极致也。
一四、知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一五、王夫之.尚书?太甲上[m].船山全书(第十六册).长沙:岳麓书社,一九九六
一六、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一七、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焉。
一八、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一九、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
二零、求夫所谓忾乎有闻,惝然有见,洋洋如在而绥我思成,皇皇如有求而不得,充充如有所穷,往如慕而反如疑者,我有以知其必不能也。
二一、思而得之,学而知其未可也;学而得之,试而行之未可也;行而得之,久而持之未可也。
二二、物之有本末,本者必末之本,末者必本之末。
二三、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二四、有微言焉,如玉之韫于山,珠之函于渊,不可浅而获也。
二五、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二六、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二七、夫君子相天之化,而不能违者天之时;任民之忧,而不能拂者民之气。
二八、王夫之.姜斋公行述[m].船山全书(第十六册).长沙:岳麓书社,一九九六年
二九、若以其形而下者言之,则彼此各有其事,各有其用,各有其时,各有其地,各有其功,各有其效,分致而不相为成,安得谓大且精者为小者之本乎哉?
三零、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三一、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三二、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
三三、王夫之.忆得[m].船山全书(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一九九六年
三四、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三五、牧民之道,教养合而成用。
三六、夫既有所必为矣,则所迫以求者人,而所惛然忘者己矣。
三七、立圣人之言于此以求似,无不可似也。
三八、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三九、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四零、博学而切问,则事之有其理者可得而见矣。
四一、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四二、以此思之,居心之邪正,制行之得失,及物之利害,其枢机在求人求己之闲,而君子小人相背以驰,明矣。
四三、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四四、夫君子亦有所必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进之必以礼也,得之必以义也。
四五、已庇其身,天下后世已安之而莫能易,然且任一往之怒,效人之诃诮而诃诮之;小人之不服,非无其理也,而又恶能抑之?
四六、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四七、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四八、侈口安危,则信其爱国;极陈利病,则许以忧民;博征之史,则喜其言之有余;杂引于经,则羡其学之有本。
四九、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五零、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一/二 一 二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