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二.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九.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一零..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二》
一一.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
一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
一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一四.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一五.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一六..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回
一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一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二零..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二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三..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二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二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二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二七.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二八..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二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三零..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三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三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三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三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三五.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三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三七.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三八.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三九.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四零.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四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四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四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四四.仁义尽从贫处断,世情偏看有钱家
四五.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四六.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四七.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四八.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四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零.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五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五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五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五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五六.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传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
五七..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五八.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五九.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六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六一.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