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日本冬天美景的句子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
描写日本风景的文章诗情画意三月天春意盎然,繁花弥天。
万事万物沉醉在花的丛林里,荡漾出诗的气象。
桃花绽放得最热烈。
“桃桃夭夭,灼灼其华”,从中便可看见桃花那宛若少女笑脸的灿然姿态。
这盛美挂于枝头的精灵,无疑将春的吹拂传遍每一个还在沉睡的角落。
戴叔伦在《兰溪棹歌》中云:“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那种灵动之感豁然显现,让人对此景象遐想不尽。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时的桃花,渲染上了一层绵长的伤感意味。
花自放其辉,只是同来赏花之人已不再。
此情此景,勾出无限往事,怎奈物是人非。
更有甚者,是陆游的《钗头凤》——“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无法与心爱之人长相厮守,如今偶然相遇,仍是长久地不能释怀。
花落人空瘦,又能如何
惆怅绵绵无尽期。
还是林鉴堂在《安心诗》里洒脱自如:“四海遨游养浩然,心连碧水水连天。
津头自有渔郎问,洞里桃花日日鲜”。
人生不过如此,何必纠缠于喧嚣芜杂间不得解脱
倒不如把心里的杯子倒空,云水随游,俯仰中自得天地之本真情境。
对樱花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一种想象的意境里。
开时一片绚烂之象,落时带着惨烈的纷飞,深浅零乱于空气中。
如同一对相爱至深的恋人,褪去所有伪装,御下所有行囊,不顾一切地忘情相拥,然后携手纵身悬崖,燃烧如火的热情,彼此无言。
“海边来日照,山头樱花开”。
日本人爱樱花,自然而然地把这感情带进俳句里。
波光潋滟的海,樱花遍布的山,二者之间仿佛有了情绪上的联络,晴明浩荡,山海茫茫,春暖花开,这就是所谓幸福吧。
还有这句:“树丛深处景色佳,悬瀑作声樱花开”。
是不是觉得眼前一亮
隐秘的丛林深处,蓦然间天地洞开,恍若面前真有这么一番景致,樱花开放在瀑布的心上。
当然,也有抒发情愁之句:“流眄樱花思悠悠,万千往事上心头”。
凝望花落水流红,回忆里的悲与喜涌上心头,而无论当时怎样,现在都带上了一抹淡淡的忧伤,正如这落花,一去便不复还。
江水悠悠,空有一腔愁绪而已。
原来樱花里不仅飘荡着轰轰烈烈的美,也同样飘荡着“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般的情。
“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风摇曳之中,自然少不了杏花的红红火火。
和凝在《春光好》中道出一场春意的喧嚷:“苹叶软,杏花明,画船轻。
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好一片温煦祥和的风景
杏花把三月的一草一木点缀得淋漓而生机无限。
不过,花落春去,亦是一场伤情。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杏花只是随风飘逝,怎知离愁之苦
“枝上蝶纷蜂闹,几树杏花残了。
幽鸟亦多情,片片衔归芳草。
休扫,休扫,管甚落英还好”。
开了自不待言,落了,倒也不失为一种温存的凄清,聊以寄情罢。
还有秦观所言:“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自古诗人皆惜春、伤春,对此怎能不无奈
只好“放花无语”,让一切随它去吧,此恨谁知。
与此同时,杏花身上似乎还带着几分幽渺的意味,也许这正是它倍受诗人青睐的缘由。
欧阳修有词《玉楼春》:“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
惟有寂寥孤馆月”。
杏花灿烂欲燃,却把人心中的孤寂毫不留情地牵引开来,无处话凄凉。
陈与义的那句“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更是描画出了那种幽远飘渺的意境,叫人过目难忘。
一/二 一 二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