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的舞蹈 朝鲜族的舞蹈 乌孜别克族的舞蹈 壮族的舞蹈 拉祜族的舞蹈 纳西族的舞蹈 俄罗斯族的舞蹈 鄂伦春族的舞蹈 门巴族的舞蹈 珞巴族的舞蹈 佤族的舞蹈 蒙古族的舞蹈 傣族的舞蹈 僳僳族的舞蹈 藏族的舞蹈 锡伯族的舞蹈 土族的舞蹈 德昂族的舞蹈 满族的舞蹈 阿昌族的舞蹈 保安族的舞蹈 彝族的舞蹈 哈萨克族的舞蹈 怒族的舞蹈 哈尼族的舞蹈 基诺族的舞蹈 布依族的舞
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民间舞蹈
长鼓舞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
以击打长鼓,边击边舞而得名。
中国流传长鼓舞的有好几个少数民族,但以朝鲜族的和瑶族的最具代表性。
长鼓舞素有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历来备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
长鼓舞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始终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
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舞蹈的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
建国发后,长鼓舞久经朝鲜族舞蹈家们的精心改编,增进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使这一艺术形式日趋完善。
的长鼓为筒形,鼓身木制,两端粗,蒙以羊皮或驴皮,中间纤细。
演奏时将鼓横在胸前。
舞者或用手或用鼓槌击出不同节奏,随拍而舞。
两个鼓面音色音阶都不同,加上敲击鼓帮,所以叮咚高低有致。
男子舞蹈潇洒活泼,女子舞蹈妩媚幽美。
所用鼓有大小之分,大的长约一米,口径零.二米;小的长约零.八米,口径零.一米;皆为筒形、细腰。
表演时常用黄泥涂鼓面以调节音色音阶,故也称黄泥鼓舞。
大长鼓通常为一人领舞,众人随舞;也有双人舞,是一人领击起舞,另一人相和,带有一定的竞技性。
小长鼓通常是二~四人对打起舞,逢年过节,则许多人对打起舞,十分热闹。
大长鼓舞动作较简单,以晃鼓头全身协动和起伏的步伐为主。
而小长鼓舞则动作多变,按击鼓时膝部屈伸程度分有低桩、中桩、高桩三种;按击鼓动作和鼓点的复杂程度分有文打和武打。
朝鲜族民间舞蹈。
主要流行于吉林延边等地。
多为女子表演。
跳舞的人将长鼓系在身前,左手拍击鼓面,右手拿细竹鼓鞭击鼓面,边击边舞,动作优美。
舞姿婀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二零零七年六月八日,图门市长鼓舞艺术团获得国家颁布的首届奖。
居住在粤北山区的排瑶同胞,逢年过节,都喜欢跳长鼓舞。
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 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一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特别是双人表演时,犹如两虎相斗,又象双龙戏珠,真是妙趣横生。
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 表现得维妙维肖。
其中“斗鸡”、“射箭”、“虎跳龙门”等动作,舞姿优美奇特,但难度也很高,需要娴熟的表演技巧。
长鼓瑶语叫“汪嘟”,约四尺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
鼓身用沙桐木制成。
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
舞时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
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
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
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节拍,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来达到其艺术效果。
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有四人、六人、八人的),共三六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
这种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舞蹈,包含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瑶山上住着父子三人,老人临终前把家产平分给两个儿子。
哥哥贪图钱财,把家产全部占为已有,弟弟冬比只好流浪在外,给人做工为生。
盘古王的女儿房莎十三妹看见冬比人品好, 下凡与他结为夫妻。
冬比的哥哥想用野法害死冬比,霸占房莎十三妹。
盘古王知道此事,帮助冬比击败了哥哥,并把房莎十三妹召回了天庭。
监别前,十三妹告诉冬比:南山上有棵树,砍来做个长鼓,打上三六零个套环,等到十月十六日那天(盘古王婆诞),踏环击鼓,跳上三六零个圈,就可以象鹰一样飞上天去与她团圆了。
一/二 一 二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