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泛南湖至石帆诗》南北朝 谢惠连 轨息陆途初,枻鼓川路始。
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 译文:刚刚停下陆路车马,举棹湖上游览开始。
涟漪丛生繁波荡漾,远方群山错落耸立。 二,《渌水曲》唐代 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译文: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三,《西湖杂咏·夏》元代 薛昂夫 译文:映湖光,逞新妆。
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 倒映在水里的都是漂亮的新妆 ,在欢乐地歌舞声下西湖的水都在振动。
今晚这么高兴就留在这里不要把船摇回去了。 四,《南湖早春》唐代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译文: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 五,《南湖》唐代 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译文:南湖上微风入槛习习生凉,随风飘动的菱荇叶子遍满池塘。
野船紧靠在春草丛生的岸边;水鸟带着波光在夕阳下飞翔。
二. 南湖红船的红船介绍这只仿建的“红船”,不仅集无锡丝网船、灯船的优点于一身,而且船上的屏风、气楼的雕刻图案,如花卉和戏曲人物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这只“红船”竣工后至今仍停泊在南湖烟雨楼东南方向。 徐经纬说,一九五九年九月,父亲等三人参加了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召开的造船庆功会,他们被授予了奖状和锦旗,当地政府曾向无锡红旗船厂提出,希望父亲能留在当地工作,但厂方考虑到父亲人才难得,终未同意。
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一特殊时刻,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杨洪武,用五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刻制了一枚题为“南湖红船”的核 舟作品。该核舟选用上好橄榄核为原料,以嘉兴南湖画舫为原型,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参加党的一大代表们,在画舫上创建中国*的历史瞬间。
嘉兴南湖画舫长一六米、宽三米,分前、中、后三舱,中共一大就是在画舫的中舱内举行的。核舟虽仅长三.九厘米、宽一.四厘米、高一.三厘米,也按画舫的行止,刻制了前中后三舱,宽敞的舱室、舱顶瓦楞线、舱窗以及桅杆等 都一一展现出来。
为增强艺术效果,前舱顶还精刻了党旗、后舱顶刻制了和平鸽。船舱两旁分别刻制小窗五扇,共一零扇,每扇小窗都能开启。
小核舟的舱顶、舱壁、小窗等都刻制了精美的花纹,把核舟装扮得富丽堂皇。船头坐四人,毛泽东坐在船头右侧,他目光睿智、慈祥坚定,风吹动着他头发,身上穿的长衫衣纹清晰可辨,手中的文件纸卷页翻,页页可数;何叔衡侧身靠近毛泽东讨论着;董必武还坐在船头左侧,手捧书籍思考着问题;李达在阅读,他还习惯地用手推了推眼镜,犹如身临其境。
打开前舱两旁的小窗,临窗而坐的是陈潭秋、王尽美;坐在中舱两旁小窗前的是邓恩铭、刘仁静和李汉俊、包惠僧。船尾右侧是一位船工,正在用力摇橹;左侧是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她一面照料会务、烧水沏茶;一面警惕地观察着四周,为会议做好保卫工作。
王会悟左手提壶、右手端杯,神态自然。壶上的花草纹理似隐似现。
核舟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按照当时参加党一大的人物肖像写真刻制的,人物虽不足二毫米,但都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核舟船底刻一大党纲九八字,题款七字,共一零五字。
字是按竖式书写阴刻的,填成黑色,笔画细如毫丝,一行一行的小字好似船行时荡漾起的涟漪。此外,为真实再现南湖画舫的全面,在核舟“红船”后面也拖一小舟。
小舟长二.三厘米,高一.一厘米,宽一.零厘米。舟顶分为两层,箬篷顶周边雕刻着精美的文饰,两侧透雕的篷壁玲珑剔透、精巧可人。
小舟底部刻的是一大闭幕时代表们呼的口号:“*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共二三个字。大舟与小舟之间用一条链环联接,也是用核材精刻而成的。
整个“南湖红船”共刻核舟二、人物一二人、小窗一零扇、舱室四、壶二、杯皿二、书籍文件五、橹、炉、小桌各一、链环一条、文字一二八字,此外一二人中有五人还佩带了眼镜,均都一一俱足。核舟“南湖红船”展现了“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既是古为今用,也是推陈出新,使古老的民间艺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二 一 二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