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的语句,常常简短而有霸气,充满正能量。人生常常遇到困难,而那些好句子,不经意间直击内心柔软的地方,进而一改颓丧的心情。好句中文字向您推荐善待你的父母,生活就会善待你!。
善待你的父母,生活就会善待你!【云何报恩】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痛割于心,谛思无计,同发声言,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
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当大众听完佛陀所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之后,每个人因良知不断被启发而感动得落泪,那种悲痛,就像在切心割肝一样。
由于佛陀所说的每句话,能深入闻法者的心,所以当下每个人都自我反省,但想不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报答父母恩,因此大众抱着非常惭愧的心,一齐向佛陀请示:我们一再地反省,才知道自己从来就不了解父母的深恩,而且还一再地忤逆父母,真是犯了不孝的重罪。现在我们知道错了,要赶快来弥补,可是却不知道要怎样做。
在座的弟子,有些人的父母已不在了,又应如何弥补呢?有的人即使父母还健在,但依照佛陀先前所说种种亲恩难报的譬喻,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完全报答父母恩呢?因此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
佛陀用种种譬喻,让我们了解父母的深恩;甚至进一步教导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尽孝回报父母。
报答父母恩必须要有耐心,不但折磨身心、劳动筋骨,需要忍耐;还要能化苦为乐。不过这样做是不是就能报答父母的恩情于万一呢?
佛陀说,这还不够!接下来佛陀更教导我们不只是尽自己的力量,还要代替父母去做他们尚未做到的事。佛向弟子说:真难得你们能体会我的意思,而来忏悔!想要回报父母恩,除了前面所说的,要身体力行去做外,还要发心书写此经,使之辗转流传,影响他人。
佛陀讲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两千多年来,尽管社会环境不断变迁,但亲情伦理还是一样,乃穷千古而不变的道理。人一旦离开亲情孝道,就没有人的情理可言,这样的人和众生又有什么差别呢?
佛在世时,没有所谓的印刷术,只靠大家听法之后,凭着记忆口耳相传,直到佛陀涅柴后,才结集经典;而当时也只能用树叶、竹片记载下来,所以有贝叶经之称。后来人们又将经文中的每一句话,用心去研究体会,再写成一篇篇的文章,代代流传下去。
过去会写字的人不多,在缺乏文书人才的情况下,佛陀鼓励弟子们书写此经,使之流传得深广、久远,让大家都知道回报父母恩,即是书写此经的功德。也许大家会想:现在印刷很方便,不需要再书写经典,那我们要用什么方式来持续写经的功德呢?
我常说,经不是给我们用口念的,而是要让我们实践其中的道理;同样的,佛陀真正的用意,并不只让我们用手去写这部《父母恩重难报经》,更希望我们能用行动表现出来。就现代人来说,用身体力行,以口传诵,相信比写在纸上的功德更大!
为于父母,读诵此经除了书写之外,佛陀还要弟子常常读诵经典,念兹在兹,永记于心,进而表现在行动上。一般人很容易对所犯的错健忘,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有的人每天诵经拜忏,其用意是诵给自己听,以经忏之文来自我提醒,洗炼自己的心。
悔就是觉悟自己过往的错误,明白自己的缺失;忏是立誓未来改过自新,绝对不再犯错忏悔的意思就是洗净自我的心。不论诵《梁皇忏》或是诵《水忏》,除了口诵耳闻,还必须经过大脑思考、省思,此即所谓闻、思、修,这才是真正的诵忏。孔子说过:不迁怒,不贰过。我们要自我修持,避免犯重复的过失。
人如果不懂得好好发挥生命的功能,只当个消费者,岂不糟蹋了父母给我们的身体?会运用的人,身体是块宝,不会运用的人,终究只让这副臭皮囊变成一堆废物而已。我们该好好汲取经典,深入思考,然后付诸行动。
为于父母,忏悔罪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人生方向若有丝毫偏差,就可能造成终身遗憾,所以我们不能让罪因无尽蔓延,要及时忏悔,忏悔即清净。
我们现在很幸运地能听闻佛法,但是我们的父母并不一定有此机会,因此容易忘失清净的本性,而造了身、口、意三业。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造了业,不知忏悔,不知改过,迷迷糊糊地过一辈子;他们所做的错和所造的业,要生生世世承受,所以为人子女者应该要诚挚发心,为父母忏悔罪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