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口常开,祛病消灾。
二、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三、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四、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五、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六、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七、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八、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九、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一零、肝之液是泣,肺之液是涕。
一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一二、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一三、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一四、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一五、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一六、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
一七、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一八、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一九、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二零、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二一、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二二、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二三、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二四、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二五、红肿高大,大夫不怕。
二六、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二七、牙痛长,腿痛短。
二八、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二九、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三零、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三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三二、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三三、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三四、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三五、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三六、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三七、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三八、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三九、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四零、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四一、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四二、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四三、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四四、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四五、粗茶淡饭少生病,青菜豆腐保平安。
四六、亢则害,承乃制。
四七、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四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四九、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五零、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五一、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五二、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五三、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五四、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五五、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五六、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五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五八、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五九、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六零、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六一、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六二、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六三、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六四、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六五、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六六、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六七、人有四百病,医有八百方。
六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六九、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七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七一、饿不洗澡,饱不剃头。
七二、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七三、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七四、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七五、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七六、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七七、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七八、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七九、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八零、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八一、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八二、边吃饭边生气,等于花钱买拉稀。
八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八四、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
八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