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军队放倒旌旗,停敲战鼓,肃静无声,不露行踪。《三国志.卷三六.蜀书.赵云传》南朝宋.裴松之.注:「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后用以比喻事情中止,不再进行。《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那年正想得个京察,简放道府出来,偏偏遇著匪乱,就此偃旗息鼓的携眷出京。」也作「掩旗息鼓」、「偃旗卧鼓」、「卧鼓偃旗」、「卧旗息鼓」。
偃旗息鼓 (名词解释)
偃旗息鼓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ǎn qí xī gǔ。偃:放倒;息:停止。原意是放倒军旗,停止擂鼓,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地停止活动。
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 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 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鸣金收兵 销声匿迹 冷冷清清 消声匿迹 偃旗卧鼓 掩旗息鼓
大张旗鼓 重振旗鼓 重整旗鼓 大动干戈 轰轰烈烈 卷土重来 迎风招展 兴师动众 摇旗呐喊 大打出手 声势浩大 一鼓作气 旗帜鲜明 厉行节约 金鼓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