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头陀赴庐山寺 -
唐,郑常
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
得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
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
溪寺谁相等,香花与梵音。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描绘了一位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修行方式,表达了对僧人无拘无束、追求真理的精神的赞美。
首句“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直接点明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没有住所,早晚都会离开东林寺,去到别的地方修行。这表达了僧人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们不断地在寻找和体验中成长。
“得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这两句诗表达了僧人对修行的态度。他们认为,得到真理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头陀”是一种苦行,是他们为了追求真理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这两句描绘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的日常生活。他们遵守斋戒,吃的是山上的果实,倚着锡杖,在云深之处修行。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尊重和感恩,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最后两句“溪寺谁相等,香花与梵音”,描绘了僧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他们与自然和音乐的和谐相处。他们一起在溪边的寺庙修行,花香和梵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氛围。这表达了僧人之间的团结和友爱,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和坚守。
整首诗充满了对僧人精神世界的赞美和对他们生活的敬意。它通过描绘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修行方式,表达了对自由、真理和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类精神成长的追求。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它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僧人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