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秋声 - 清,项鸿祚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
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
候馆疏碪,高城断鼓,和成凄楚。
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
砌蛩自叹,边鸿自唳,剪灯谁语?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
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这首词以秋景所触发的旅途孤寂之感和离愁别恨为主题,写得情景交融,凄婉动人。 上片写秋雨芭蕉下的环境。“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西风飒飒,早已令人难耐,现在又加上淅沥的雨声,连这雨也令人断肠。“泠泠暗起”等句,分别用“泠泠”、“渐紧”、“萧萧”等字眼描摹雨声,既具有音乐性,又有节奏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歇拍三句,写身处客馆鼓楼所闻见的秋声秋色:“候馆疏碪,高城断鼓,和成凄楚。”宿馆的更鼓声零落稀疏,时而传到小城边鼓声断续传来,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更增添了旅宿环境的凄凉和孤寂。 下片由秋声而牵出秋思。“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木落时分,正是愁思最易生发之时,因而“亭皋木落”三句,正是表达一种游子心境。游子虽然愁思深重,但寻找原委却无处可寻,不知愁从何处来。那么客心多少也可安稳了。然而“此际频惊倦旅”三句却使读者重新陷入苦恼的沉思中。此际异乡客地不禁频频惊觉,辗转反侧。倦旅的原因不仅有气候更替带来的易逝不回之感,“夜初长”三字也透露旅店寄宿已非前夜可比。“归程梦阻”,意思是归期难准。尽管作者并未直接道出愁的缘由,但整个上片所勾勒渲染的秋景却已经道出了作者的愁绪和烦恼。这恼人的秋色、秋声和秋意,“如何消遣得?除一醉”,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已困厄无聊,逢此暗夜孤馆孤鸿落寞之境况,更是愁苦而不知所措了。而在这时作者才发现原来眼前却有一物最能倾诉衷情:“砌蛩自叹,边鸿自唳,剪灯谁语?”阶砌上的蟋蟀在哀鸣,边塞上的鸿鸟在长唳。作者本已凄楚,“剪灯谁语”更让读者陷入沉思。于是结末三句由写愁想到别离,“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作者劝慰别人无须再为秋天伤心。可是作者却“抽刀断水水更流”,他一再叮嘱朋友“莫更将词苦”,不要作无谓的悲戚感伤。但结笔却又翻进一境,“无声”比“西风”“雨”“芭蕉”更进一层。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结笔手法实在耐人寻味。“卷离魂”,回应上片所写的秋声和听闻到的异乡客地的一切声音;江间黄芦涌起阵阵飞絮,象征着作者的离魂被卷走飘荡在无垠的江面上。 这首词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用韵灵活,忽而押平声韵,忽而押仄声韵;忽而同一韵中平仄互押,别具一格;忽而又换韵而又循环使用同一韵。这种不规律的用韵既打破了声律的对称美,又达到了险怪的效果。另一个特点是句子的平仄变化多端;如上片结句为上三句平韵、下三句仄韵;下片“想亭皋木落”等句为入声韵与上去声相间;而“除一醉”、“空伫立”、“浑不见”等又都是平仄互押。这些拗和平仄变化的运用都体现了作者刻意追求于险怪以求新的艺术风格。这首词在风格上与作者的其它词作比较而言较为豪放古朴,可能与其谪居异乡时情绪不佳时所作有关。 此词的另一艺术特点是对景物的摹刻逼肖。如上片中的雨滴声、风吹声、虫鸣声、戍楼鼓声等相互交织组成了一幅秋夜客馆图;下片中的黄芦、飞絮则构成了凄凉的秋景。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生情、以情动人,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古人评词多以情胜者以情易流于浮露偏僻以景入词则容易落于沉闷局促而此词情与景相生相发而能做到情景交融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