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上东门 -
唐,綦毋潜
十五能行西入秦,三十无家作路人。
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阳尘。
这是一首非常深情的诗,它通过描绘一位年轻人的生活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十五能行西入秦”,这是对这位年轻人初出茅庐的介绍。他年方十五岁的时候便有计划地向西进入秦地(今陕西),踏上他漫漫人生旅程的第一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远大的青年,他的行动果敢,立志高远。这里饱含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次句“三十无家作路人”接上句对人生发展道路的突变,抒发了无限怅惘之情。“无家”并非真的无家,而是“家业未成”,或者“家道中落”,已无家可归。这一句是上句“行西入秦”必然导致的客观结果。“作路人”是比喻,表示已绝无关系,成了陌路之交。这既写出了当事者的悲哀心情,也显示了作者的同情和不平。
第三句“时命不将明主合”是疑问,是诘问,是感叹,其中充满了作者对“无家”悲剧的深刻思考。这里的“时命”也就是天命或命运,显然,“明主”是指贤明的君主,也就是有道之世。显然,“无家”与“明主”无关,而是与“时命”不相合。不相合的原因是命运没有把他与明主合在一起。这里是他对世事乱亡、民生凋敝的感叹,表达了他对社会政治的失望情绪。
第四句“布衣空染洛阳尘”写出了主人公目前的遭遇。“布衣”即平民,“空染”即白白的沾染上了,即没有任何收获而徒劳地耗费了年华。这句通过洛阳街头的落魄生活,表现了主人公对不合理的人生际遇的反抗和控诉。
这首诗通过主人公从充满希望到失望和幻灭的悲愤情感,揭示出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现实残酷、人才大量埋没的社会问题。诗人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运用概括手法,寓含着深厚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语言朴素洗炼,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具有一种情韵悠长的艺术美感。诗人善于运用口语,生动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美。同时,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也使诗歌的艺术美感更为丰富。